家族文化
嘉慶二十二年老序
聞之譜者 普也 普記世系也 譜者屬也 總屬羣庶也 記曰 尊祖故敬宗 敬宗故收族 夫祖宗逺矣 而欲尊敬之罔懈 族姓繁矣 而欲收録之無遺 且使昭穆不紊 支派犂然 是非有譜以纂輯之不可 然則譜之義大矣哉 念我族隷籍古復 迄閱本朝簮纓 弗及搢紳措無聞 既不敢曰世族有誌 又何敢曰官家有譜 而木本水源之思 宗盟族誼之重 人各有情 吾寕漠然 因不辭僣竊 慨然有修譜之志 間向家嚴 以烈暨大房叔以成 詢及祖先遺址 道以斯志 兩大人亦樂觀厥成稱善者久之 喟然嘆曰 是役也 昔人有志未逮 我等常恐世逺年湮 後人忘本而失源 爾今能之 吾無慮是已 吾祖自唐初元暐公 籍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太平裏 詩書傳家世代閥閱 而海公分支歴八世 發公大老 値大明洪武皇三十五年壬午歳 榮任湖廣荊州府學正堂 繼因籍居荊州 生二世祖世昌公 宣德皇十年乙丑歳 進士卽用浙江湖州安吉縣正堂 未任而終 今雖事徙時移 而一時之盛如昨 及三世祖悅公 幼入黌門 徙居郷村 落業於監邑車寕垸家印港 生四世祖公等四伯 承先公授國學候補儒學正堂 仲承祖公於正德丁醜 賜進士欽點探花 叔季承源公 承流二公 一爲優廩生 一補第子員科第頻登 我三世祖悅公 不誠怡然自樂哉 越正德皇十六年辛已歳 悅公又率四世祖承先公等徙居沔南太馬河下 子孫昌熾戶口蕃衍 人遂相稱爲崔家嶺雲 而承祖公徙居欒林口 承源公徙居百石垸 承流公徙居淨土菴 由是南北四房遂分焉 迄今 元暐公以下名目逺而無傳 發公以前之墳墓亦忘然失記 憶德諱於斷碣 弔荒塚於箕山 後之人不無缺畧之感 我等自發公相傳以來 間雖盛衰不一 次序昭然爾 可因而次記之俾 後嗣子孫 越千百載如同堂焉 耳用是不揣固陋 裁定宗圗族譜 追已往之世嗣位 辯昭穆定將來之宗派 分辨尊卑庶我 本支百世至數典而忘 而慢同秦越人之視也 已是爲序
以熾 大邦 同訂
光緒二年丙子歳仲冬月榖旦
裔孫首士重刊
民國八年歳次己未續修
西元一九八七年丁卯歳季秋月榖旦
裔孫續修重刊
續修源流序 裔孫文輝謹誌
原夫國有史家有乘一也 史之所記 不越一國風土人情 知宰之有要 乘之所載 卽統一家源流支派 知傳衍無竆 我族自唐元暐公以來蓋數十世於茲矣 閱嘉慶丁醜堂祖萬青公 慨然以修譜爲己任 無如事未終而遂廢 加以水患頻仍簜遺殆謦 竊嘗感慨系之 本年冬復修刊印 訪曩時譜牒鮮有存者 而索諸斷簡殘編 猶幸獲遺序一帙 俾四世祖以前 歴代世系昭然在目 知萬青公爲功匪淺也 雖然四世祖以下支派各別 遷徙靡定 又焉敢不續而誌之哉 攷四世祖四公 承先公生子 祥 迪 贊三公 其後由崔家嶺徙居護茭垸 梁家嶺 曾家灣 道光觜 柳家集 趙家嶺 金花垸 良湖嶺 大豊口暨淵尾 洪湖新堤 分鹽等處 是五世祖已分爲三支矣 承祖公生子雄 雄生芳 芳生尚質 尚祠二公 其後由欒林口析居淨土菴 百石垸等處 則至七世祖始分爲二支 承源公生子俊 俊生子志成 成生子彩 彩生子士宏 士敬 士慎三公 其後仍居百石垸 間居陶家台 則至八世祖亦分爲三支 若承流公生子傑 傑生志盛 盛生應德 應忠 應光 應瑚四公 其後由淨土菴析居牛角尖並子垸張家坊 徐馬口 陶家台 閔家埫以及新垸 盧家垸 府場 新堤等處 則七世祖又分爲四支焉 以族勢之盛人丁之繁 一旦普記而總屬之 並各房各支各派俱如羅在指如肉在弗 一目瞭然 誠甚盛事也 雖六世祖而下 譜派間難劃一 而世次不紊 故悉仍其舊 亦庶可弗謬輿 自是厥後追本溯源 歴千秋而弗墜 同流共貫亙萬古而常昭 克昌後裔無沗前人 其爲門庭福也 豈不大哉 茲幸羣情踴躍 家乘告竣 因樂誌之 以續前序之末雲
光緖二年丙子嵗仲冬月榖旦
(護茭垸即現在的崔家長嶺) 闔族首士同參
民國八年嵗次丁卯季秋月榖旦
裔孫士首重刊
議修祠譜敘
嘗思木之茂者必固其根 流之逺者必浚其源而族之盛者必溯其祖 蓋尊祖必敬宗 敬宗必收族 此祠所由建 譜所由修也 餘族郡屬博陵 歴唐宋而下 代有名儒 至祖發公 字大老 當洪武時 由江西南昌府南昌縣 任荊州遷監沔 子孫稱繩繩焉 厥後戶口益繁 遷徙靡定 其異域殊方散居而莫可追蹤者 不知凡幾 曩時祠宇譜牒簜然莫留 亦如杞宋無徵獻不足也 噫數百年間 數典幾至忘祖 更千嵗而萬世兮其將焉 稽余先君子 不忍墜緖日湮 於告朔禮廢之際 思餼羊一線之存 嘗輿堂兄西園暨胞兄紹周言論及此 每惻然曰 吾族向係蕃衍 今悉星零 皆族無以親 情無以聨 揆諸報本返始之哀 幾何不抱慚先靈也 吾輩讀聖賢書 幸叨默佑尚其急爲建修無忽 餘時年雖幼 猶心記焉不忍忘 無如年不順成 志未稍遂 而先君子竟逝以迨 西園兄郷舉後 他務未遑 急於此志並議構祠城中 乃事未果 而西園兄又捐舘 嗟乎締造何若是之難也 兄輿余每念先君子之素志 輿堂兄之苦衷 不禁愴然流涕 謂不及時修建 不惟疎逺者尊卑莫明 卽親近者亦秩序幾紊 鮮不視同宗非共支等骨肉如秦越者 適同治癸酉嵗十月 既望有堂姪柄邨及光朝光覚光柄光雄隨堂叔正瀛公堂兄道昇道俊道柯等至舍籌議此事 均歡然樂從 但建祠修譜 二者経費甚繁 不可兼成 公議以修譜爲先 務並謬舉 餘輿柄邨會之通族以襄厥成 而族中人 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悉協力同心傾囊解橐 告竣於是冬 則吾人之幸也 亦闔族之幸也 洵先君子輿堂兄之幸也 然家乘已修 而家廟之建是所望於能之者
光緖二年丙子嵗仲冬月榖旦
裔孫晉陽敬敘
民國八年嵗次己未續修
西元一九八七年嵗次丁卯季秋月榖旦
裔孫首士重刊
譜序
隂陽變化而庶類繁 其負氣受生於天地 其成形受生於父母 生生不已繼繼承承 故上爲祖宗下爲子孫在易之 乾曰萬物資始 坤曰萬物資生 祖宗其人之資 以始生者也 故人不返其所自始溯其所由生 則始基莫立 卽生息不蕃 余從先大人遊 每側聞其遺訓矣 當其歴憶生平 誕述祖德 痛怙恃之早失 感風木而增悲 嘗慨然太息者久之 及欲返所自始溯所由生 則時以修譜建祠爲兢兢 先大人之志固如此 且亦全堂祖尊三公之意雲耳 詳載尊三公 本傳因從其畧 閱同治壬戌 先大人舉於郷爰捐費資邀族人 駆馳南北 細查源流 莫紊支派 並議構祠於城 妥厥先靈也 臨行譄言 杯酒慇懃 先大人固期於有成也 脫令羣情踴躍 克於厥事 行見家乘燦然廟貌維新 餘亦得於春秋祭祀之 日輿諸父老言及其盛而不置也 奈何昊天不弔 先大人竟奄然忽逝矣 嗚呼傷哉 將譜牒之修 祠宇之建其誰嗣哉 迨癸酉嵗 余復丁母艱 族中率而吊者重爲餘悲 並念先大人志未遂而竟逝也 皆泣下數行而責餘曰 爾讀聖賢書 幸列黌宮 不繼先人志可乎 餘慚且痛曰 唯唯是餘之罪也夫 是餘之罪也夫 夫吾儒躬逢聖朝 不能闡揚鴻業 以爲宗族交遊寵陋矣 承先人後又不獲出纘 承先緖克迪前光更羞矣 至以樗櫟之材 而欲蕂厥钜任 又餘所未遑者矣 族人既退 余居堊室惶恐無地不知所出 抵冬 族衆復集堂叔和廷宅而議 始畧定謬蒙 通族過舉 擢余隨叔和廷 續成其事 餘不獲辭 奉命清查 弗憚艱辛 逐房編録 緃竭數十晝夜之力 其中保毋遺誤之愆 諒我者聼之 罪我者亦聼之 且夫我族自唐宋以來 簪纓繼起 代有聞人 族勢之盛莫可枚舉 乃迄閲本朝僅得二十餘世 而由江西遷監沔者 惟明初發公大老 通族鹹欣奉爲始祖 似於返所自始溯所由生之義 恐未有合也 抑又思之伯夷太公爲天下大老 卽爲天下父也 茲發公亦號大老 其爲吾族始祖也 亦宜若發公以下數代堂祖萬青 堂弟文輝已備詳之 故不贅及 嗟餘本才疎學淺 何克肩斯盛舉 今幸譜已告成 固集羣力而工竣 實由尊三公暨先大人有以倡之也 而始基之立 生息之蕃 爲何如耶 至於修建家廟 責任愈重 余尤厚望於族之能者焉
光緖二年嵗次丙子孟冬月榖旦
裔孫光鬥敬譔
民國八年嵗次己未續修
西元一九八七年嵗次丁卯季秋月穀旦
裔孫首士重刊
譜序
五方風氣各別 必籍版圗以爲羈維 庶可無外時王聲 教一族生齒實繁 必須譜牒以爲聨屬 庶可弗忘逺祖淵源 我族郡屬博陵 庭盈瑞笏 自唐宋歴元明原發公大老以來 官荊襄而籍監沔 至聖代肇基 而後分譜派而別支流 丁息愈昌子孫漸盛 或居於北 或宅厥南 既耳不熟其名 更目難瞻其面 流傳甚逺星散不知幾何 離合靡常雲飛亦屬至衆 緃憶某郷某裏尚有族人 未識何祖何宗遺茲苗裔 相傳數十世 實數典而或忘 更閲千萬秋 欲尋源其奚獲迨 同治壬戌嵗補咸豊辛酉科幸 先父由經而舉孝廉 邀通族修譜牒而建祠宇 殷勤酌酒肫執贈言 先父固焉 族人亦歡 甚奈功未施於一簣 而父竟歸厥九泉 傷何如之 痛已極矣 厥後餘因他務身曆征程篤宗盟念族誼問我諸弟 問我諸兄 幸並晤於監邑淵尾 亦有堂祖 亦有堂叔 複公稟于沔水城頭掌族正權 堂二叔與胞三兄並重膺戶長任 餘小子為諸大人所推 且愧且慚愈祇愈懼 恐難孚眾望奚以迪前人光 本年冬月各念烏私群相鳩集 情爭踴躍 議複修刊 清族裔而倍曆風霜 查本根則不辭雨雪 寫于前敘於後 惟倣五世一提 竟其委窮其源足徵萬派一脈世無遠邇 皎若列眉 人判尊卑昭然在目於戲善矣 懿與休哉 方今聖天子郅治馨香 躬孝友以為天下倡 自此我族人情深洽浹體和順 以致門內祥是知譜牒之修為匪輕 尤期祠宇之建可相繼也夫
光緒二年丙子歲次仲冬月轂旦
裔孫光奎臣氏敬譔
民國八年歲次己未續修
西元一九八七年歲次丁卯秋季月轂旦
裔孫首士重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