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族起源

可爱的家乡

从马庄乡向东出发,大概走五六华里,在绿树环抱之中有一个秀美的小村庄,这个村就是---尤营村。礓石河缓缓的从村中流过,唱着经年不衰的歌。生生不息的人们,祖祖辈辈耕耘着这片土地,在这里繁衍生息。

可爱的家乡

这个不足2000人的小村,有一半多人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成吉思汗。是的,600多年前,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祖先为求生存来到镇平,隐居晁陂。其中一支先后徙居贾宋小集村、李民村,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尤营村。他们改汉姓、说汉话、着汉服、随汉俗......与当地汉人共同劳动生活,和谐相处。虽然他们身为蒙古族的身份一直没有得到确认,但他们追念先祖,热爱草原的那份炽热的情感之火始终没有泯灭,因为他们是蒙古人。

可爱的家乡

抗日战争时期,镇平等地一批蒙古族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他们向党中央报告了南阳蒙古族的情况,中央领导说:“只要我们共产党坐天下,就承认你们蒙古族。”全国刚刚解放,党中央就派出一个少数民族慰问团到南阳深入进行调查,证实南阳镇平确实有蒙古族群众,随即就恢复了部分蒙古族群众的身份。尤营村王姓蒙古族人的身份正式恢复了。这是南阳蒙古族600多年来第一次得到国家承认。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南阳的一个重大体现,南阳广大蒙古族群众永远感谢党的恩情。

可爱的家乡

解放初期,由于经济条件差,尤营村和全国大多地方一样,生活靠土地,吃饭“望天收”,基本上都在贫困线上挣扎。到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家庭一年到头“黑窝窝”加红薯稀饭度日仍司空见惯。这些蒙古族人似乎适应了这种日子,离开草原上手抓羊肉和奶酒,照样生存的有滋有味,发扬着蒙古族祖先留下的奋勇精神。记得听说当时村沟北兽医王景玉他弟弟,我也不知道名字,参加抗美援朝战斗,与老美战机在空中搏斗,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抱着宁可自己死,也不让老美活的决心,撞向敌机,英勇牺牲。还有南半扎儿健在着的王景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无数,打过无数的漂亮仗,获得的奖章挂满胸膛。保家卫国,义不容辞。在艰难的岁月里,是他们用热血谱写了一曲尤营村蒙古人的爱国之歌。

可爱的家乡

尤营村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坐落在尤营村东南角的文昌阁,就是很好的见证。文昌阁当时规模挺大,可惜文革时期毁于一旦。我记忆中的文昌阁,只剩下一处一人多高的地基。2007年由村民集资近十万元重修,使文昌阁重见天日。在过去,很多家庭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上学,这也是不少蒙古族孩子从小就勤奋读书,最终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可爱的家乡

且不论旧社会庆云、沛云二公双双得中秀才,新中国建立以后。更见人才济济、气象不凡。县级干部数达六名,科级干部列队成行;大学生、研究生、中高级职称可成排级建制,英才辈出。政绩著于东西南北,才华闪耀社会各界。王燮曾任省会市检察院检察长,王景村先后担任区长、副市长,王西雄先后任县长、地级市农委主任、交通局局长。他们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家里的事除了与上学有关的,可以帮忙,从不不徇私废公。还有北头王景念,是个律师,精通法律,帮助不少人打赢无数的官司。伸张了正义,赢得了尊重。特别是西雄,在政策范围内,为村里争取修路修桥项目,改善了尤营村的生存生活条件。在改革的洪流中,他们经得住考验,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为民办事,为国尽力,用忠诚谱写着一曲尤营村蒙古人的奋斗之歌。

可爱的家乡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全国人民正齐心协力,共同迈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尤营村出来的这些年轻蒙古族人,也纷纷走出家门,凭着自己的实力,显示着自己的能力。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像北头景喜、京滨弟兄俩,凭着自己高超的玉雕技艺,致富发家。还有王景雪,从事医学,技术过硬,听说在县医院还是副院长。村东头西献在城里开着家电城,宏宇电器赫赫有名。西功、西勋弟兄二人这几年在外面打拼,也早就立住脚了。还有西头王西龙,事业有成,这次还被选为南阳市蒙古族历史文化研究会镇平县分会副会长。太多人了,诸如此类的简直是不胜枚举。我村不愧文风昌盛,教师就有十多个。这些年轻的一代,充满活力,务实重干,不管身在何处,始终情系家乡,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谱写着一曲尤营村蒙古人的建设之歌。

可爱的家乡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勤劳实在,淳朴肯干的尤营蒙古族人,用汗水与智慧改变着祖国,改变着家乡面貌。每次回家,站在村外远眺,儿时的村庄模样早不见了,村庄却变得越来越美。虽然小时候家乡的记忆找不到了,令我骄傲的却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一代又一代改变着家乡面貌的尤营蒙古人。

可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