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族起源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一、基本信息

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数第一的姓氏,也是中国北方地区人口最多的姓氏,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还是全球三大姓氏之一。依据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对全国户籍人口进行的统计分析得知,有大约952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41%。2013年4月最新百家姓排行榜显示,14亿中国人口中王姓第二位,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除中国外,在朝鲜韩国也有王姓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河北福建辽宁河南山西山东江苏等地区。王姓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与齐名的圣贤王守仁,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士祯、王维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一国之主王莽、王建、王审知等。

二、王姓的来源

王姓的来源和演变(转自王姓一家人) 构成汉族王姓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公元前770一前720)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三、王姓的演变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九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21处。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此一支王氏,史称太原王氏始祖为周灵王的太子姬晋(也称王乔、王子乔)。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王氏,史称琅琊王氏,始迁之祖为王离长子王元(王离次子王威仍居山西太原)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大谢集镇昌邑村)。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

2、王氏宗谱

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所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田安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3、堂号

总堂号:舜裔求正堂,舜裔圣仁堂。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部分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巨野、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