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族迁徒

1、旨迁到湖北

①:摘自《皖宁柴冯家谱》手抄谱序

大明洪武二年,旨下迁民柴遂同谷章二姓三人迁楚一路含悲誓结同胞及从永阳北境凄难堪何言家室不意冯氏家有三女无嗣遂以三人赘於其家更姓受氏实以三姓之箕裘而延冯氏之祠也奥稽冯氏始。

周文王毕公之后食采於 子孙去其邑以为氏厥后当世中三元之选野王亨万石之荣公孙封膺大树敬通斌作凌云考其谱碟冯氏历固世代家也故自。

明至今数百年矣章虽去而柴谷二冯犹子孙繁延故土是居何非先人之积累深厚祖宗之盛德绵长耶讫今谷冯之祠已建多年惟我柴冯人虽多而谱未修户虽多而祠未建噫嘻报本者安在追远者又安在耶余抱恨難释学业荒疏年已迈而境又迫素欲敬宗而收族奈势力不能只得委曲小就以待后之有志者倘得光前之辈丕振之裔是先祖之德也迈种之儿也我冯氏之幸也勉之勉之余存没望之。

2、湖北填江南

宁国自东汉208年建县以来,长期无保存下来的人口统计资料。宋、元时期的人口数,则是从明嘉靖《宁国县志》里获得的,那时全县人口基本稳定在3万人左右,直到1550年止。由于史料的欠缺,以后217年没有人口记录。

据1936年版《宁国县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宁国人口保持在29万多,到嘉庆二年(1797年)总人口为367450人,创下了宁国有史以来人口的第一个高峰,以后60多年,宁国人口则基本上在30万左右波动。

宁国移民社会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移民县的形成,第二阶段是现代移民城市的形成。移民县的形成为移民城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国作为一个移民县形成于近代。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宁国饱受战乱、大旱、瘟疫之苦,人口由31万锐减到1万人左右。

湖北填江南”是一次近代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活动,尤其对宁国、广德、宣城、泾县等地而言,如果没有当时的人口迁徙,也就不会有这些地方的今天。如今38万宁国人中有近20万人祖籍是湖北的。

①梦碎天国,杀戳无常

1853年太平军进入安徽,从此安徽成为太平军与清军反复较量、斗争十分激烈的地区之一,特别是皖浙交界的宁国,它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又是南北商旅通衢之要冲。因此,从清咸丰六年至同治三年(1856-1864),太平军转战宁国县境8年之久,与清军展开拉锯战达19次之多,曾先后十次攻克县城,结果生灵惨遭涂炭,被杀或逃亡者不计其数。

太平军(俗称“长毛”)盘踞宁国时期,强行征兵,绝大多数成年男性被迫从军,无数无辜百姓血溅沙场。民国县志载:“宁自咸丰兵燹后,土民存者不足百分之一。” 由此可见,十多年的战乱和清军灭绝人性的屠杀,是造成包括宁国在内的广大地区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的重要原因之一。

②连绵天灾,祸害无穷

民国县志载:1856年,“大旱,人相食。”又载:1862年冬天,“大雪。斗米千钱,人相食。”据说,今青龙乡有座“百骨坟”,山门乡有座“杀人庙”,都是那个时代“人相食”留下的遗迹。更有甚者,在l864年那场大饥荒中,皖南一带还出现了卖人肉的不法奸商。“物以稀为贵”,开始人肉卖二十文一斤,后来竟涨到一百二十文一斤。真是太触目惊心了!

③瘟疫流行,万户萧瑟

据民国《宁国县志》记载:1862年5月至8月,宁国县瘟疫流行,“终日不过行人,百里不见炊烟”。当地土著“死于锋镝(战争)者十之三,死于瘟疫者十之七”。“全境死亡枕籍,无人掩埋,十室九空,”许多村庄变成“无人村”。同年,广德县因大疫人口由1859年的三十一万多人,到1865年锐减为五千余人,幸存者仅为原人口百分之二。之后,今郎溪县境内及长江沿岸等地人瘟也流行开来。当时的瘟疫实际上就是鼠疫。咸丰、同治年间江南人口下降惊人,到处是荒草萋萋,白骨森森,一时间风景如画的宁国也俨然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于是出现了湖北人“一担箩筐下江南”的情景。

同治三年(1864年)以来,皖南各县注意招徕客民耕垦,优惠的移民垦荒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地人纷纷移居皖南山区。这些客民或因人多地少而被迫举家外迁,或因旱涝频繁无以为生才来此定居。客民以湖北人、河南人居多,其次是安庆人和浙江人。其中湖北人又以应山人为多,应山历来被称为“穷邑”,人多地少,十年九旱,所以人们只好响应“劝农局”的号召向外迁徙,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两千余户上万农民下江南。他们多是同姓、同宗结伴而行,聚籍、聚族而居,因此其后代至今仍保留着应山的口音、方言和习俗,如“宁普”(宁国官话)就是以应山话为基础的。

这次人口大流动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前后达40余年,1919年只有10万人, 1928年增至15万人,解放后1953年突破20万人, 1984年达到35万人,现在人口总数是3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