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谱简介

北家二次序文

窃闻千里长流其源深,千树之茂其根固,而况人乎?支生派别不其生有由来,议堂焦族之所自出可乎?始祖满公,自封焦国以来,迁至山东章丘,祖居数载后,任杭州知府之职。清兵入关弃官还乡,隐居议堂,子孙昌盛。满公仙逝后,葬于唐宋山西南,下邳土为茔立碑一座,祭桌一方、梨炉台等物,东南西北方向立石为界,茔地占九亩二分四厘三丝五忽。由看茔韩姓耕种,作生活辅助。一九三七年日本攻进中原,值此国难当头,上下锥心呼嚎,国人有扬国威于富士山巅,饮马于琵琶湖畔,割倭寇之头吮倭奴之血的号召下处于紊乱。老谱残漏不整恐积后无存,寅恭公用族众集资探源,先后研究,将谱重论,于后人引鉴。

清廪贡生:十三世孙寅恭(字子和)亲嘱

聚伟拜撰民国三十年

南家二次序文

吾焦氏东迁南家始祖讳启新,生于元顺帝年间,目睹帝王官吏暴戾恣睢,为拯救黎民之难,依然率众而举义旗,协同国人推翻元朝腐政创建明室,功劳卓著。后南征北战退敌至此处,北滨万里浩荡之黄河,东临蜿蜒天险之闸坝,屯兵蓄将进攻退守之要溢。嗣后,明统中土,兵无所施,乃奉命开垦闸河废地,即以启新公之姓名其营,并以其营之名名其村。焉公生二子,长曰喜,次曰灿,仍袭父职,屯兵垦田。暨明室内变,成祖渡江,二公亦进攻金陵。迨成祖奠都燕京,二公返防,从此天下定矣。兵无流徒,至今二十余转,瓜瓞绵延,居然成西村焉,前后焦营。上忆明季崇祯年间,有仲卿公见人丁繁衍,齿序紊乱,欲将先祖懿范惠德传示后昆,曾有创修家乘之举,建筑宗祠,按时祭祀,乃名吾焦氏之堂号林易,示后人勿忘远祖之意。当明亡清继,仲卿公重气节,见满族酷虐,不以平等待遇汉人,更以始祖启新公有匡复汉域之功,至以身作则,坐待亡虏,实有耻食清粟之感。且当清鼎甫定福桂,南迁吾焦氏之死于国事及流亡未返者不可数计。因仲卿公无每依勿做清奴一语训育子孙,其后虽世世代代以诗书传家而决不应试,故历清代无一名列谬庠者,守祖训也。递传至今,而谱系废修六十余年。齿序虽有长幼之别,人人纯俭,族风朴实,诚吾先祖德泽所赐。今吾等有焦复行续修家乘之意,详考世系以期继往开来,裨后之明达蹶者辅吾等之漏,得悉水有源木有本,确遵先公遗训,世传家风,此诚吾等区区之意,以殷所至望也,是为之序。

中华民国三十年春焦氏东迁北支后裔寅辈与东迁南迁廷辈同

邳县清廪贡生 寅恭代撰

东迁北支倡修人:焦寅恭 南支:焦怀友

助修人:廷辅 助壁 怀安 怀清 怀诚

第三次族谱序文

自古道人本乎于祖不可忘也,然不忘之实莫若建祠修谱扫墓茔。议堂焦营两家本为一支。议堂焦姓始祖满公匹配曹氏,明末年间任杭州知府。清立政,满祖辞官归隐在唐宋山北议堂。

仙人焦满之墓安在唐宋山西南侧,墓地九亩二分四厘三丝五忽,立石为界。后子孙昌茂,遍及中华各地。至一九三四年秋,经十三世孙子和公呕心沥血,由老谱中精查探索,四方访问,一年多的时间,终究告成,至今五十七年。今时过久,二次谱序无存。经族众衷恳热心,公推我与立人等十余人,继而重修。因上两次族谱失传,班辈紊乱,全靠各辈代表及老年者互相查访,不辱先人在天之灵,来努力偕同商讨于九三年春焦氏族谱整修齐全,公之于众,流散他乡者,望后人努力返回归宗认祖,不可贻误。

十四世孙聚伟、十七世孙立人撰

补 序

夫云:有谱家之所以记姓氏、叙宗族,自三皇五帝以上无所谓姓,而姓有始于皇帝。书云:姓为人所生,因地因物而为姓。皇帝为万姓之祖,唯子孙不能一姓,皆因地因物为然,后世有同异姓之差。自古以来,分支脉破天下一家之道。而各家其各姓,姓者以统系百世也。因姓而后有氏为周姓姬姓也。炎帝神农氏的后人,被封在焦国,子孙便为焦姓。后中山林易为焦姓堂号,居黄河流域东迁自古考之。议堂发脉始祖满公祖籍山东章丘,相传数世,乃至明末,官爵杭州知府,清兵入关后,满祖弃官隐居唐宋山之北议堂,配曹氏为室,生山、替二子无谱系以犯叙之。后来,本源宗脉莫寻,久而愈失其传。至我焦氏十世孙族众等人集资探源首创通谱以垂统系,宗脉繁茂同归一本,人材相继九族,此焦姓之姓也。

十四世孙焦聚伟、十七世孙焦立人撰

一八七二年序

一九九二年仲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