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支系
清明节简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春分后的第15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親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民俗--祭祖
祭祖乃是敬拜、祭祀祖先,包括在父母丧礼上的敬拜和祭祀。祭祖是华人的传统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是中国普遍采用的仪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家庭祭祀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激励后人。但因各地习俗不一,所以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而台湾地区是在除夕午后,进行一年中最后一次祭拜祖先。还有的地方初一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也有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烧香、上供、叩拜。近代一般是到親人的墓地祭拜。
祭祖来源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只、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親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族 祭
祭祖有族祭家祭两种。族祭即祭远祖,一年春秋二祭或一祭一扫墓,都是很隆重的。潮汕各地宗族多置公蒸产业,主要是祀田和学田,用于祭祀者为多。在祠堂举行的族祭多在春分或冬节,扫墓多在清明。族祭多请戏班或纸影班演出。祭之日,全族老大或全族男性成年子孙,或各房裔代表,衣冠齐整,聚集祖祠祭拜。族祭礼品丰盛,全猪全羊,五牲三馔,糖饼粿品,林林总总。除公祭远祖礼品外,同祀一龛的各房后代祖先,各房裔也具祭品分列两旁,既祀远祖,也拜近祖。正式祭礼多在凌晨即子时举行,实际上自上半夜入晚开始即进行祭祀活动。先是在入晚后,举行宰牲礼,即宰一猪一羊,从猪耳朵后取血数滴置酒杯中,再取羊毛数根混入,埋于祠堂天井墙沿,称为瘗毛血,意在告诉祖宗祭品是"洁牲",以示虔诚。
另要在天井设香案,祭告天地。入晚之后,祠堂里灯烛辉煌,各供桌的祭品俱已陈列齐整,祠堂前的戏班、纸影已经演出,呈样献瑞一类的戏出(俗称"四出头",今称"五福连"),已经在向事主的祖先致敬了。子时祭礼开始,连珠鞭炮齐鸣,地炮(俗称大铳)三声动地,唢呐高奏,锣鼓喧嚣,通、引、礼生、宗子诸执事就位。通是总司仪;引是引祭者;宗子是主祭者;礼生是诵读祭文诂文者。司仪唱礼,参祭者依辈序排列就位,引祭者先引主祭者"盥首净巾"(洗脸洗手,就位焚香上香。先是荐馔,主祭者祭酒,双手捧酒杯,按"心"字动作,先三点,后半弧,寓祭天祭地祭祖先,表诚心之意。之后,主祭者三叩首,接着参祭者一齐跪下,听礼生读祭文、诂文。祭文是述主祭者名字,祭祀的时间、对象、原因、祭品的内容和虔诚之心的文字;诂文是代祖先训示子孙的文字。
礼完毕,天亮之后分胙肉及午宴(俗称食祖公桌)。分胙肉依功名学历地位辈份年龄分级。民国时期进士、举人、秀才一类功名人物逐步减少,常按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毕业及军政职级分配,其余无功名职级者,也依年龄、辈份分配,有各户均分一点者,俗称"食兴灯(丁)"。一些大姓巨族,有在城市建大宗或联宗祠者,如汕头市在二、三十年代建了许多姓氏的大宗祠。此类大宗词,如有祭祖,其规模更大,多有大戏班连台演出,许多显贵都来"光宗耀祖",还有军警助威,成为当年一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家 祭
家祭一般规模不大,由于是近祖,子孙不太多,有祠堂公厅者,也多不举行大祭,而是逢生辰忌日和年节祭拜,称为设供。家祭时,男女子孙媳妇都可来拜,也不穿常服。穷苦人家,孤房独户者,微灯暗烛,也仍一样跪拜。这就是旧志所说:"祭品丰约量其力,无有废而不举者。"
谒祖是临时的大祭。虽也有大型小型之别,但全猪全羊不可少。因为这一临时的谒祖,大都是较大喜事要向祖宗报告,感念祖宗恩德。成婚和添丁的谒祖,多属小型;升官和登科的谒祖,多属大型。废科举之后的民国时期,有些地方为沿习旧例,以高等小学毕业生例比"秀才",为了名誉和实利,许多人也乐意得个例比的科名。华侨致富回乡者,也常有谒祖并宴请宗親之举,且演戏庆贺,称为演顺风戏。有的宗族与外姓外族纠纷,或打官司得胜,或械斗得胜,或誓与之绝交,或族中出现"不肖子孙",均视为需要临时进行谒祖的大事。此时,祠堂就是宗族的司令部,决策的议事厅,宗族观念辐射全族子孙,姓氏的大旗覆盖全族的小天空。
现代祭祀
祭祀文化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演化的,旧的殡葬习俗固然能让我们怀念前辈,与时俱进的殡葬文化也更加应该值得提倡。如今的习俗,已经逐渐使人们的祭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人们逐渐认识并且喜欢采取文明的祭祀方式,例如献花,放灯,写怀念性的文章,系丝带,还有的用十分流行的网络祭祀来怀念自己的先人。网络祭祀是指将传统的祭祀方式和流程放在网络上进行,这样不仅祭祀容易、方便、简洁,取代了传统祭祀的奔波劳碌和繁杂的祭祀流程,同时也没有烟火等的危险和污染,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增加親切感,尤其可以保留逝者生前的影相资料和文献资料,以及祭祀者的祭祀心路历程,同时也为祭祀者节省了许多额外支出。
在祭祀网上,人们一样可以在虚拟坏境中进行传统的祭祀方式,例如扫墓,烧纸,献贡品,也可以在网络上采取点歌,写祭文,献花,书写期许,系丝带,折纸鹤,以及祭奠性的文章等这些与时俱进的祭奠方式,而且更加容易和直接的表达对先人的追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