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族起源

纪氏简介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辞源》所载,炎帝之后封为纪侯(故城在今山东寿光南),后为齐灭,子孙以国为氏。②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③由舒姓改姓而来。据《宗躬孝子传》所载,唐时纪迈本姓舒,后改姓纪。④由吴姓改姓而来。据《梁书》所载,南朝梁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纪少瑜,本姓吴,养于纪氏,故改姓纪。⑤出自他族。清满洲人姓,世居长白山;又,清满洲八旗姓锡玛拉氏后改姓纪;白族以鸡为原始图腾的氏族,汉姓有纪;今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纪姓。  始祖:炎帝。

迁徙:  纪姓发源于今山东寿光一带,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灭掉。灭国前,纪侯之弟纪季以邑入齐为附庸,使先祀不废,社稷有奉。纪亡,纪姓子孙遂散居于齐地繁衍开来。历战国至秦一统,纪姓子孙开始缓慢向周边播迁,或北上河北、或南徙江苏、安徽北部,或西入山西、陕西。秦末汉初,纪成、纪信随刘邦争雄天下,并俱临危不惧,救刘邦于水火,虽俱战死,却庇荫子孙,尤其是纪成子孙俱袭侯爵,显赫一时。此外,西汉纪姓名人还有齐厉王次昌之母纪太后及其外甥女纪翁主,以及清名之士、琅琊(今山东胶南)人纪逡,可见此际纪姓仍主要繁衍于齐鲁大地。东汉末至三国,黄巾军起义,军阀纷争,导致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鸡犬不宁,国无宁日,河北一支纪姓远徙辽宁,山东南部、江淮北部的纪姓越过长江天堑,进入江东,陕西、河南的纪姓或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进入甘肃。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繁衍于今甘肃天水、河北盏县、山西临汾、辽宁辽阳一带的纪姓繁衍迅速,呈族大人众,枝繁叶茂之势,并昌盛为纪姓天水、高阳、平阳、襄阳郡望。尤其在唐代中宗时,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纪处讷入朝为相,后虽身败名裂,但天水纪姓却深入人心了。两宋之际,先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后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再后是蒙古人建立的元,俱强大凶悍,虎视中原。导致在北宋初期,纪姓在襄平县,天水郡渐趋沉寂。北宋亡于金后,北方之纪姓逃避江南。元灭南宋时,纪姓已有人逃难到两广一带。明初,山西纪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北京、天津、东北等地。明中叶以后,纪姓有迁居台湾者。清康乾年间以后,纪姓可以说遍布全国了。如今,纪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为多。目前纪姓人口列全国第157位。

郡望:  天水郡 天水古称秦州。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汉设陇西郡、北地郡置天水郡。《水经注》载:“上邽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秦州志》记载:“城前有湖,冬夏无增减,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高阳郡 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今河北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废。
  平阳郡 汉置,治所现在山西临汾。

堂号:  高阳堂 原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名字(黄帝→昌意→高阳),汉朝时设有两个高阳县,一属幽州涿郡,二属徐州琅邪郡。晋武帝泰始元(265年)立高阳为郡国,管辖地区在河北高阳一带。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天水、平阳。②自立堂号:善射、天祐等。

字辈:  某支纪氏字辈:正大光泽,国昌家发。祥瑞明嗣,仁义为本。
  徐州纪氏字辈:清贤禄义,修德成家。
  山东曲阜纪氏字辈:原派语:志朝梁廷怀,万兆守承广,相士凤连德。续派语:冬仲远英春,召伦贡明韵,圣齐芸学荣,金玉建宝存。
  江苏淮安纪氏字辈: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湖南纪氏长沙支族旧派语:鸣允于生阜,贞熙吾明之,世学宗周孔,传经绍汉唐。澧县支族旧派语:仁亥尚国,元逢学士,连登昭自,纯臣祖德。民国间续字辈:人文符善美,家运益光昌。
  湖北大冶纪氏字辈:佳楚曰士,文章华国,光大宏昌,道德传彦,泽启忠良。

名人:  纪昌,古代善射者。传说飞卫是古代的一位射箭能手,纪昌便跟飞卫学射箭。飞卫对他说:“你应先学习注视目标不眨眼,然后才能谈到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穿来穿去。这样练了两年之后,就是有人用锥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眼。他便去告诉飞卫。飞卫说:“这还不行,你还得锻炼眼力才行。你要能够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一个很细微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到了那时候,你再来告诉我。”纪昌回去以后,便用一根牛尾毛拴上一个虱子挂吊窗口,每天面向南边目不转睛地望着它。过了一百天,就把虱子渐渐地看得大了起来;三年之后,看到虱子就像车轮一样大,再看稍大的东西,就像小山一样了。于是,纪昌就用燕国出产的牛角做成的弓,北方出产的篷竹做成的箭杆射那虱子,箭穿过虱子的中心,而吊着虱子的牛尾毛却完好,没有射断。纪昌跑去告诉飞卫,飞卫高兴地说:“射箭的妙处你已学到手了啊!”
  纪信(?-前204),秦末义士。楚汉战争中任汉将。公元前204年,随汉王刘邦困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伪装汉王出东门降楚,以迷惑楚军,使刘邦从西门逃往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他被项羽烧死。
  纪逡,西汉臣。字王思,琅邪(今山东诸城)人。明经修行有清名,后仕于王莽,任谏议祭酒,封封德侯,位特进,待之如三公。
  纪亮,三国时吴尚书令。丹杨(今当涂东北)人。景帝永安五至六年(262-263)任尚书令。
  纪陟,三国时吴中书令,景帝永安五至七年(262-264)在职。字子上,丹杨(今安徽当涂东北)人。初为尚书郎,以事得罪权臣孙峻,遂闭门不出。景帝孙休时,曾入为中书令。出为豫章太守。乌程侯孙皓甘露元年(265),为光禄大夫,入魏请和。
  纪瞻(253-324),东晋臣。字思远,丹杨秣陵(江苏南京)人。少举秀才。初以灭陈敏,稳定江东局面功,封临湘县侯。后石勒兵南下,他受任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以拒勒。后官至尚书右仆射。上书谏诤,多所匡益,元帝甚嘉其忠烈。《晋书》载其“才兼文武”,“忠亮雅正”,“慎行爱士”。
  纪僧真,南朝齐大臣。生卒年不详。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出身武吏。初随征西将军萧思话、萧惠开,后事萧道成,代答书疏,极受信任。萧道成称帝,纪僧真参与密谋。高帝时,历官东燕令、尚书主客郎、太尉中兵参军、中书舍人等职,封新阳县男。武帝时,任为前军将军、泰山太守、越骑校尉、建康令。明帝时,任为游击将军、司农卿、庐陵内史。出身寒门,历事三帝皆得宠信。
  纪少瑜,南朝梁诗人。字幼玚,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本姓吴,幼孤,养于纪氏,因而改姓。十九岁游太学,深研《六经》。初为晋安国中尉,深得萧纲宠遇。大同七年(541),任东宫学士。后为武陵王记室参军,卒于官。颇有文才,十三岁即能写文章。始作《京华乐》,王僧孺见而赞赏道:“此子才藻新拔,方有高名”。据传他曾梦见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相授,谓“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从此文章遒进。又工草书,善玄谈,辩捷如流。作品多佚,今仅存《咏残灯》、《月中飞萤》、《游建兴苑》、《拟吴均体应教》等诗四首,载《艺文类聚》、《初学记》。传在《南史·文学传》。
  纪唐夫,唐诗人。宣宗时进士,有诗名。大中十三年(859),温庭筠被贬为方城尉,文士诗人争赋诗送别,唐夫所作压倒众人,其中“凤凰诏下虽霑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一联,当时传为名句。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三首。事迹略见《东观奏记》卷下、《唐才子传》卷八“温庭筠”条。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元大都(今北京)人。杂剧作家。著《韩退之》、《松阴梦》、《驴皮记》、《铐劾赃》、《赵氏孤儿》、《贩茶舡》等六种。今仅存《赵氏孤儿》及《松阴梦》曲词一折。《太和正音谱》称其词“如雪裹梅花”。
  纪纲(?-1416),明将领。临邑(今属山东)人。善骑射。燕王起兵反朝过其县,叩马请随从效力。王甚宠爱,授忠义卫千户。王即帝位,擢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司诏狱。觇帝旨,广布校尉,日摘臣民阴事,全加严治,帝以为忠,视为肺腑,擢都指挥佥事,仍掌锦衣卫。因图谋不轨,被斩于市。
  纪映钟(1609-1681后),明末清初诗人。字伯紫,又作伯子、蘖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遗老,江南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崇祯朝诸生,后弃去,入天台山为僧,复舍去。晚客于龚鼎孳处十年。龚死后南归,移家仪真,卒于斯。著有《戆叟诗钞》四卷。
  纪映淮(约1690年前后在世),明末清初诗人。字冒绿,小字阿男,江苏上元(今江宁)人。明诸生纪青女,莒州诸生杜李室。壬午(崇祯十五年)城破,夫被难,映淮与姑先避深谷中,燬面觅衣食供姑,得不死。身与六岁儿忍饥冻,以节孝闻。诗词多为少时所作,有《秋柳诗》甚工。《全清词钞》收其词。著有《真冷堂词》。生平事迹见《全清词钞》卷三○、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清诗纪事》列女卷。
  纪松实(约1690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字多零。江宁(今江苏南京)人。纪映钟女,扬州诸生王慈峩妻。幼敏慧,喜读书,承家学,有诗名,夫妇朝夕唱和甚欢。著有《怀孟堂诗词》,已佚。年三十七岁卒。
  纪炅,清诗人。字朏庵,号仲霁,直隶文安(今属河北)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称疾不与试。性好游览,足迹几遍天下。好诗,所传题咏最富。论者谓其诗如苍松古柏,挺拔千仞。著有《桂山堂诗钞》八卷,收入王企埥辑《五家诗钞》,康熙六十年序刊本。生平事迹见李集《鹤征录》、《国朝畿辅诗传》、《晚晴簃诗汇》、《顺天府志》。
  纪昀(1724-1805),清学者、文学家。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三十三年,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以亏帑获罪,昀为卢姻家,私下遣人往告,被谪戍乌鲁木齐。三十五年释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卒谥文达。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以学问文章名重朝野,学者咸与之往来,托庇门下。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骤闻其语,近于诙谐,过而思之,乃是名言。先后参与《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诸书的编写。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纪昀任总纂官,主持写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为清代目录学巨著,嘉道以后,奉为读书指南。他还主持纂修《大清会典》、清三通、《清高宗实录》等。其他著述尚有《沈氏四声考》、《史通削繁》、《阅微草堂笔记》等。纪昀的一生,升迁贬谪,无不备受。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诗文各十六卷。
  纪玘文(约1778年前后在世),清诗人。字蕴山,号德晖。直隶文安(今属河北省)人。观察纪淑曾长女,静海李煌妻。从母刘锡友学诗。从父宦游两湖,从夫宦游山西,凡数十年,遍历名山胜水,尽入诗囊。授女李培筠工诗。所著《近月亭诗稿》四卷,凡诗三百九十五首,今尚存。
  其他纪姓名人有三国时袁术将领纪灵;唐诗人纪元皋;金医学家纪天赐;明官吏纪懋勋;清学者纪昭,文人纪逵宣、纪庆曾,诗人纪迈宣、纪巽中、纪琼等。近当代纪姓名人有政治家纪登奎,化学家纪育沣,歌唱家纪辉,京剧演员纪玉良,台湾现代派诗人纪弦,田径运动员纪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