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迁徒
中华纪氏支派汇编
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六位,在台湾省是第七十一位大姓,人口约一百三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纪氏族人后来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唐、宋期间,纪氏族人逐渐向沿海一带迁移。明、清时候,更进一步向台湾岛迁移,逐渐发展成为大姓。
纪氏源流
我姓系出炎帝,承姜水源,炎帝、黄帝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黄帝均为部落首领。历史上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称谓载入典籍的各有八代,而最早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亲兄弟,均生于今宝鸡市境内。其中:炎帝生于今宝鸡市南郊的姜水,黄帝生于今宝鸡市境内歧山县一带的姬水(又称歧水)。炎帝神农氏部落的第一、二代均在渭水中游的宝鸡境内,称帝从第二代,其后裔后来迁徙四方,炎帝神农氏八代共相传520年。湖北随州为炎帝神农氏第三代的弟弟(名柱,也称炎帝烈山氏,连山氏)部落的迁徙地;湖南颥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偷罔的陵墓。
炎帝之后封于纪,以国为姓,郡望平阳、又望高阳天水。纪国公元前589年被消灭至2006年止,是2565年长久历史。纪氏之族乃“四岳”之裔,为太昊之上,受姓曰姜。炎帝之后封姜姓,后泒生诸姓构成华夏族。我族源于炎帝,姜姓之裔。炎帝神农氏是少典之子住姜水之滨,姜姓封国,吕望佐周有功封于营丘为齐(今山东省青州府现昌乐县)。经夏商至周夷王十六年(公元前856年封姜太公之次子为纪国侯爵)。即古之纪国旧都亦在山东省青州府现寿光县纪台村,号为纪国。纪侯自以为称侯于烈国,纪季以酅入齐(山东省安平县)行社稷。齐侯郑伯于春秋(公元前690年)诈朝于纪而袭之,纪侯懼谋于鲁请王命求成于齐鲁,告不能齐,随迁三邑郱(山东省临朐),鄑(山东省昌邑县),郚(山东省丘县)。纪侯自以为称侯于烈国不肯屈臣于齐,以国与季使奉社稷于酅(山东省临淄),脱身外寓,以纪为姓焉。探祖源,理支派,余尝因其派沿其流而知其源,观其叶见其枝而识其根。炎帝社农姜姓血脉纪氏之所由来。齐强称霸一举拼吞纪国,齐国始祖是姜太公,齐纪二姓根本系出一源,算是兄弟间墙,当然是谊属兄弟。----资料由纪勇明提供
纪侯国的历史,以及纪姓封侯之人
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在周朝分封列国时正式确立为国在今山东寿光。
国家一共存在了五百年,前1046-前523,其中前1046-前691是独立国家,前691-前523是齐国的附庸国,以下是世系表:
纪文侯.(姜静)>前1046-前1026
纪景侯前996-前1026
纪昭侯前975-前996
纪穆侯前964-前975
纪烈侯前948-前964
纪历侯前942-前948
纪灵侯前930-前942
纪怀侯前903-前930
纪愍侯前899-前903
纪悼侯前897-前899
纪成侯前891-前897
纪康侯前889-前891
纪殇侯前880-前889
纪炀侯前880-前865公元前876年让周天子(周夷王)活烹了齐哀公
纪献侯前862年至前865年
纪泯侯前859年至前862年
纪厘侯前859年至前848年
纪成侯前847年至前838年
纪襄侯前837年至前828年
纪定侯前827年至前822年
纪闵侯前821年至前800年
纪共侯前799年至前791年
纪懿侯前790年至前764年
纪孝侯前763年至前758年
纪夷侯前757年至前741年
纪厉侯前740年至前708年
纪武侯前708-前696,公元前707年齐国和郑国想灭纪国特地来访问纪国,公元前706年他想和鲁国结盟,鲁国不同意,于是他把女儿嫁给周天子周恒王.然而齐国等仍敌对我国,与是他取得鲁国郑国的信任结盟击败了齐宋燕卫四国联盟
纪哀侯(姜叔姬)前696-前690,前695齐国入侵,前693齐二次入侵并占据三城移走人民,前691秋季,齐吞并纪国
纪威侯,(姜季.上任之弟)前690-前673在纪国灭后作为一城之主并作为齐国的附庸国而又存在了167年
纪宣侯前674年至前672年
纪幽侯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纪惠侯前625年至前614年
纪庄侯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纪平侯前590年至前560年
纪桓侯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后
纪荘侯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纪僖侯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纪隐侯前528年至前523年九月
纪侯后代封爵的有
纪成 平定侯爵刘邦的开国元勋
纪通 襄平侯爵成之子
纪浚 封德侯爵王莽的开国元勋
纪瞻 松滋侯爵东晋司马睿的开国元勋
纪僧真 新阳男爵南朝齐萧霸先的开国元勋
后考:纪国是神农氏直系后代的直系封国,后来因为腐败而衰败,纪国始祖曾在一金壶中留下治国妙计,但历任国君都为开封国,后被齐灭后,齐主叹之。
纪国初期国力是比较强大的,在齐禧公时候甚至使齐国畏惧三分,纪国有两个附属国,一个是鄣国,一个是莱国,前者被齐灭后君主逃到纪国,纪侯收留他而导致被灭国(前523年),鄣国亡后均姓章,莱国是少数民族国,纪国多次与之通婚,甚至有考古认为,二者是一个国家。
与其他诸侯国被灭全民采用国名为姓(如章等等)不同,纪侯国只有侯爵一族的人继承了国姓纪姓,这刚好可以解释了中国现在大陆纪姓人偏少的原因 。
纪国鼎盛时期,纪国进攻齐国,齐胡公被驱逐出境.迫于无奈,迁都薄姑城(今博兴县柳桥镇处)。纪国侯姜季率领其四兄弟继续北进,占领了纪、郑(郱,邾)、郚(鄙,鄑)、郚四国地盘,又说邑郱(山东省临朐),鄑(山东省昌邑县),郚(山东省丘县)。3年后,其少弟又占领了郁国(今临淄城东5公里,东安平,亦称石槽城)。兄弟五人分兵把守,形成了一道使齐国难以逾越的防线。自齐胡公以后。献公、武公、历公、文公、成公、庄公、弟公弟子无知共8世,368年的期间内,齐国未能东进半步,反被莱国诸侯,尤其是纪国侯姜氏兄弟及其后裔数代掣肘300余年,纪国的疆域,东南到郚(读“务”,今安丘红沙沟),东北到鄑(读“资”,今昌邑龙池),南边到郱(今临朐东南),西边到酅(读“西”,今临淄东),北边到海,鄣邑(今江苏东海市、赣榆县)也曾是它的地盘。 -----资料由纪勇明提供
始祖一,周兴朝宰相姜子牙太公次子,受封侯纪侯即为纪国君,周后春秋战国,在今山东寿光县,后被齐国所灭,后纪国王孙就以国为姓。(参考以上纪国资料为据)
始祖二,为炎帝神农氏之后,本出烈山,支承姜水。传至殷商比干,官拜少师【太师、太史】之职,为纣王帝辛之叔父,比干强谏,纣王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而观其心。比干遇害,第三夫人林氏怀孕逃出,产得一男双手合掌不解,夫人欢喜抱见周武王,王令剖之,手解,左执系,右执己,因赐纪姓,命名文坚,封夫人为比干豪公大定国夫人,封文坚为食阳殿归德侯。文坚公(按史书记载比干只育一子既林姓始祖林坚。与此纪文坚是否有误?待后贤查证)娶苏氏,生七子,长普安、次普信、三普宝、四普显、五普良、六普海、七普铨,兄弟联荣枝繁派衍。普安居祖居,传第三世门光、第四世德寿、第五世弘鏊------九龙谱一家之言,后面略去,以免误导。
始祖三,据路史疏仡记第五卷云,黄帝吹律定姓,黄帝合众妾之子二十五人,别为十二姓,赐其中二子为纪姓。
始祖四,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在一千年前宋代,有新鲜血统的加入,那就是“宗躬孝子传”所说:“纪运年,本姓舒,改纪姓”。由此可见,后来的纪姓有少数舒姓改来。
其它少数纪姓源流:
(1)源于纪族,上古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之臣中有个人叫纪侗,据说即其族人。后来在舜还未为帝时,身边有个老师名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在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于子姓,出自大禹执政时封赐之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族先祖原居南阳(今河南南阳)河畔,因在大禹执政时,曾有族人出策导河入海有大功,故赐以纪国(今山西沁县),该纪国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因以为国名,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该纪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显贵的家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声望可以和虞舜、黄帝的氏祖相提并论。(据载,周武王封夏禹后人东楼公于杞,后被楚所灭,地在今河南杞国。看来纪和杞不是一回事,有待考证)。
(3)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官爵纪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时期官蒙古族官吏丑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太祖很喜欢丑驴学识渊博,特赐其汉姓名为李贤,授燕王府纪善。纪善,就是明朝中央政府派遣至各王府的专职老师,官秩正七品。在李贤逝世前,令其二子以其先官职“纪善”之称为姓氏,改姓纪氏,以念明太祖的知遇之恩,其后以纪氏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后八旗子弟中有一支脉改为纪姓。
1.信公:今四川省西充县关文镇扶龙村人,刘邦起兵抗秦,为部将。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夏四月,项羽率兵围攻河南荥阳月余,城内粮缺,朝不保夕,将士也筋疲力竭,汉王刘邦十分着急。五月,将军纪信见情况危急,便对汉王说:“事急矣,臣请诳楚。”在征得汉王同意后,由陈平写了一封诈降书,送与项羽,说汉王今夜便出东门投降。半夜,城中两三千妇女从东门鱼贯而出,络绎不绝,楚兵都拥至东门看热闹,汉王乘机与张良、陈平、樊哙、夏侯婴等数十骑从西门逃出。天明,纪信扮汉王乘龙车出城受降。项羽发现被骗,下令将士齐集火炬,烧毁龙车,纪信全然不惧,于烈火仍大骂项羽的残暴。纪信死后,被葬在荥阳城西孝义堡。刘邦建立汉朝后,特在他的家乡置安汉县(今西充县),以资纪念。后人感其英勇忠义,把纪信诓楚的史实编成戏剧《纪信替死》,搬上舞台演出,使之名昭千古,同时,亦把纪信的家乡安汉,称之为“忠义之帮”全国大部分宗亲奉他为始祖。
2.通公(池州乌沙、武汉蔡甸、湖北大冶及江南大部分地区在远祖世系中尊他为一世祖),信公九世孙,吕氏欲倾汉室,公与绎灌等共维之,由将军晋封为衮平候。后又封平阳郡候(今山西临汾)。其后裔分布很广,各位宗亲有关联的可以参考研究:
(1)五世惠公迁居秣陵。
(2)六世陽公迁居兗(yan)州(今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
(3)八世惠公之后化公迁居淮陽(今河南省周口市)。
(4)九世骥公为丹陽令迁居秣陵,三国时期(220—280)。
(5)十世秉忠公居丹陽。
(6)十一世京三公迁居东安(今山东临沂市沂水县)。
(7)十二世瞻公迁历阳,今和州。晋怀帝时期(307—313)为官。
(8)十三世琦公迁居缙陽(今北京市延庆县,词义来源于缙阳山)。
(9)十六世相公(瞻公之后)迁居庐州(庐州府在今天的安徽合肥)。
(10)十六世茂公迁居江西。
(11)十六世普公迁居淅江(可能就是浙江吧)。
(12)十六世祧公(琦公之后)迁居淮陽(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13)十七世正谟公迁居梁州(今陕西汉中)。
(14)二十四世䙫公(瞻公之后)迁居湘江(湖南长沙)。
(15)二十四世时公(瞻公之后)迁居建宁。(古代的建宁有三个概念,包括建宁郡、建宁县、和建宁府。建宁郡在现在的云南曲靖,建宁县在现在的湖南株洲,建宁府在现在福建省武夷山、建瓯、建阳、浦城...。)建宁是块古老的土地。地处闽西北、武夷山麓中段,古为绥安县,唐乾元二年建镇,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置县,迄今有1049年的悠久历史(与这个年代比较吻合)
(16)二十八世然公(瞻公之后)迁居常州。
(17)二十八世望之公迁居新安---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
(18)三十六世遷公(瞻公之后)迁居金华。
(19)四十世太二公(瞻公之后)从历阳迁居秋浦,为池州之始祖。元末时期。
(20)四十世太一公(瞻公之后)与四十一世祖祖一公、祖四公居祖籍历阳白土。
(21)四十一世祖五公迁居泾县(元1271—1368)。
(22)四十一世祖二公迁居宣城(元1271——1368)。
(23)四十三世元四公(天二公之子)迁居濡须(无为)。 -------池州纪良秀提供
3.少瑜公:字幼玚,为南北朝梁朝公元(502年-560年) 大文学家。南朝梁丹阳秣陵人,字幼玚。本姓吴,养于纪氏。早孤,有志节,年十三,能为文。尝梦陆倕授以青镂管笔,其文因此遒进。这也是“妙(梦)笔生花”成语的由来。其后世系多有不详,今邳州、新沂纪氏后裔皆明朝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 纪盘子孙,堂号为梦管堂,想是纪少瑜后裔。
4.士腾公:天水纪氏,隋朝(581年-618年)有司农少卿纪和整,世居天水上邽(今甘肃天水),其子纪士腾,为隋翼州剌史,有二子:长子纪俨,为唐雍州司仓参军;次子纪及,为唐廓州刺史。纪俨的两个儿子先知、全经,分别为唐御史中丞、户部郎中。纪及之子纪处讷,在唐中宗时任宰相。因此,天水上邽为隋唐时期纪氏郡望。公元684年公元710年5月宰相纪处纳,天水纪氏自纪处纳被诛后,消声匿迹,但天水纪氏确也有了一定影响。
5.士达公:唐初公元618年 丹阳秣陵人,缄议大夫和青州司马,其后裔有唐太宗时期公元626-649年 的司法官纪怀业和湖州参军纪审其,之后世系不详。纪审宜(674-733),唐玄宗时期官至湖州参军事一职.湖州,现在的浙江湖州市,参军事,参谋军事的简称.相当于一个城市里有军权的手下参谋.祖籍为吴郡丹阳,其曾祖纪士达唐初是朝议大夫和青州司马.祖父纪怀业为唐太宗时期朝议郎刑部郎中,吴郡丹阳一地,具在安徽东南部当涂\马鞍山和苏南(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
6.正公,原籍明朝顺天府大兴县坟庄里人氏,温泉人(汾阳县志有记载)明洪武七年(公元1375年)任广东副使,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5年)任汾阳县知县历升顺天府府尹治中(助理)。建文元年(公元1398年,)随燕王征北,护卫有功,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勅封赠直大夫,赏良田百亩,任其耕种,建村纪官营(今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纪庄村纪官营行政村,今纪官营南迁1华里)。永乐二十年(公元1424年)从纪官营迁出东移2华里,建村纪庄(今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纪庄村纪庄行政村)。
(1)十二世祖铨公于清中期迁山东省东明县海头镇唐楼村为始祖。
(2)十三世祖威公于清中期迁山东省东明县菜园集镇岔河头村为始祖。
(3)十六世祖自新公迁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陆圈村为始祖。
(4)十七世祖钢长公迁江苏省丰县各村(宋楼镇毕楼,吴七楼,宋楼)为始祖。
(5)十八世祖兆兴公迁山东省东明县焦元乡荆岗村为始祖。-----纪才良提供
7.三公、四公、山东茌平县始祖,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迁山东莱州、登州西府、东昌府5635户,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4年)迁山东青州、充州、济南、登州、莱州五府1051户,4616口于东昌府。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迁山东青州、登州、莱州等府民户多丁者于充州、东昌府,迁入东昌府的移民大约25000人。明初茌平县属于东昌府,我始祖来自山东灌县属于莱州府,明永乐十年,太祖母携三公、四公来茌平县现居地开土立庄,来自何村无考。---提供资料茌平县纪圣刚
8.莹公祖籍山东寿光南30里纪台村一带,炎帝后,烈国诸侯王封纪国,被齐国吞并,保存宗庙,国人以国为姓,四散漂泊,甘肃天水郡有旺族,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均有本族宗亲。纪姓始祖历史5000余年。赐姓为国2700余年。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本支莹公与其他族人走失独自来到泰安宁阳伏山,发展成一支。,莹公支系距今640余年,存在伏山,宁阳,黄山,鹤山,古树口,乡饮。西山前,纪家庄等。约5OO户左右近3000人。近代又分支辽宁,黑龙江,大庆等地。本支虽非显贵,亦不乏闻人相承,曾出大明太医院医官,文生,贡生,钦加五品衔者,现有将军,县局级等。-----纪衍岱宗亲提供
9.伯祥公,原莱州府高密县人,娶胡氏,杨氏,子二浩、原,于洪武23年(1390年)迁居来恩城古贝周,陈仓屯。后裔又迁居夏津县新盛店镇纪家户村。
10.平明公,据我氏家谱记载和墓前碑文及建佛寺内的碑文记载,我氏先祖平明二世,于永乐年间从山西临汾古县迁入山东朝城古县北八十余里西丈八村和莘县城西北大姜庄村屯居,先祖有传言,西丈八纪氏和姜庄纪氏是一家,曹庄是从大姜庄村拆迁走的,至今已有六百余载,20多辈,人口达2000余人,据大姜庄记载曹楼家后、百巷家前都有纪氏先辈坟墓,东北莘冠公路东侧纪氏先辈坟墓为最大,占地四五亩多,椐丈八记载,丈八东南和于庄东北也有纪氏先辈坟墓,占地拾余亩。----纪海军提供资料
11.天伦公从南京水西门迁山东嘉祥
12.山东莒县天宝乡纪家坪,始祖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底迁入,家族兴旺,后裔有一支于康熙49年迁居龙山乡纪店子村,石花村等。崂山县城阳镇纪氏家族兴旺,有两万余宗亲,分居大北曲、桃林、南瞳、小北曲等。海阳县小纪镇纪家店有两千余宗亲。招远市宋家镇纪山村有一千余宗亲。招远市毕郭乡西域子村有纪姓宗亲、信阳县老让乡纪家大庄有纪姓宗亲,平度市新河镇沙瞳村有纪氏宗亲,双兴村纪良君迁自沙瞳村,有待这些地方宗亲提供村始祖资料!
13.昶公:原籍宋(960~1279) 南阳府裕州舞阳县人,北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 时通议大夫,靖康年间(公元1126年) 随高宗南渡,因身体有疾,归隐于高骊山旁(句容),后子孙繁衍,
(1)二世祖纪绶居高骊山,
(2)二世祖纪组南宋(1127-1279年) 迁淮安为苏北众纪氏之始祖;
(3)七世祖纪概、纪贯迁句容白兔镇,逐渐成为句容望族。
(4)八世祖纪曦的后代迁居丹阳市,为胡桥(后谢)纪氏之祖;
(5)八世祖纪丰、纪达迁上元为江宁纪氏之祖【参考:纪晓岚之祖纪椒坡明朝(1364—1683年) 时由上元迁沧州】,后代现聚居南京栖霞镇;
(6)八世祖纪直迁句容茅山纪家边为该地始祖,后代有镇朔将军溧阳伯纪广;
(7)十世祖纪彦中迁丹徒天师冈为天士冈、茹墅之始祖;
(8)十世祖纪彦德(善)迁移至润州(镇江)东边的雩山为此地始祖。纪昶子孙播迁江苏各地,今苏北淮安清河、镇江、句容、南京江宁、丹阳、常州、无锡、苏州、浙东浙西等地。润东雩山南纪氏族人外迁概况(光绪28年壬寅公元1902年, 版宗谱记载)
$.config = {router: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