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氏家谱

家族资料

家族名人

楹联圣手---纪伯吕

纪伯吕1877-1952年),名澹诚,号啸乡,行名昌祁,郡增生,北洋高等警察学堂毕业,历任天津芜湖等处高等警官署,六安县承审员代理六安县知事。安徽贵池舞鸾乡青树纪姓人氏。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据新编《贵池县志》记载:“大革命时期,贵池乌沙人纪澹诚在安庆参加第十军王天培部北伐军,任少将参谋长,随军北伐。”
纪伯吕幼年家贫,七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抚育他成长。他生有异禀,但因家境贫寒,只好辍学打柴。十三四岁时,偷听村塾老师讲课,后得到老师的欣赏,得以免费上学。在乡间以茅屋构“啸乡别墅”,啸咏其间。1901年到天津,为烈士潘子寅作挽联,产生很大影响。毕业于北洋警校,因受嫉妒,渡海到安东(朝鲜边境)。1907年,母亲去世,回乡。不久游历安徽、浙江、广东、贵州等地。其间短暂从军后回到安徽,在省政府等处任过多职,又游历南方各地。1916年,将自己的诗作500余首,编成四册,即请刚刚考入北京大学的王世鼐为其作序。并请贵池老乡章兆鸿为其作序。1926年秋天,他从上海回乡,将自己的行李包括诗集一并寄放到晏塘的一个侄儿家,谁知侄儿家发生火灾,将其各种证件以及诗集全部焚毁。后来只得凭记忆穷追枯索,追记下一百余首,取名《啸乡剩草》。1928年,任五河县长期间,将自己的作品集印行了500本。后又请友人方雷(1926年)以及安庆皖省通志局的桐城光开霁(1927年)、桐城陈澹然(1929年)为其诗集作序。

1927年,北伐军第十军王天培部至安庆,因其对联优雅,受到军方邀请,任少将参谋长。运河之战失败后,任五河县长,历时八个月。在县长任上,官声非凡,受到当地居民与文人的爱戴,被呼为“纪青天”。1930年,回到贵池。王源瀚曾邀请其一起登山。于是请王为其诗集写序。此时除了《啸乡剩草》之外,还有一本诗集《沧河雪鸿集》。因种种原因耽搁,王源瀚两年后即1932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才完成了纪伯吕诗集的序言。1933年三月上旬,在南京重印了诗集,改名为《啸乡刦余集》。
   《啸乡刦余集》到底是怎样的一部诗集呢?
诗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是各体诗歌,不分卷。第二部分是附录“啸乡联语”,录存了作者所撰的楹联。诗歌共计203首,几乎全是格律诗。作者曾自言得百数十首,当是第一次五河付印时的数量,后来南京再印,可能又增添了新作。楹联一共35联。
   纪永贵教授说:纪伯吕的诗发语清新,通达晓畅,深得唐诗风韵。律诗在元白之间,但似比元白深沉,更似刘禹锡和杜牧,于写景状物之间表达人生感慨。绝句颇有王昌龄乐府之风,合乐律,对仗工整,所以擅长楹联。

抗战期间纪伯吕因怀才不遇只身漂泊皖赣各地,代人撰写书联,在家教私塾为生,解放后曾任贵池县政协委员。

纪伯吕有四子。长子夭折,次子宣抚,师范教员,解放后移居青海,其子裕光,浙江电影制片厂导演,是某部电影里列宁的扮演者。现全家住在杭州。

三子宣钟解放前任国民党军官,三青团团长,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生,政治原因,卒于1951年。其长子埭生随母至贵州,次子五生现居住祖籍,育有二子,乐于公益事业,此次重建宗祠,其子慷慨捐助。

四子宣雷,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解放后卒于1950年,其有一子裕安,定居于黑龙江泰来县。

由于子孙远游,晚年的纪伯吕生活比较清苦,只有一个孙子在祖籍陪伴,但他思想乐观,晚年有好多慕名而来求学者不绝,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在村中很有威望,受全村人爱戴。

附:纪伯吕对联

武汉黄鹤楼:玉笛落梅花,白云知否;琼楼卧仙侣,黄鹤来乎?自注:“有吕仙睡像”。
  安庆大观亭:东望石城春,杜牧何之?故国杏花太零落;南招彭泽隐,渊明在否?隔江杨柳要平分。
  昭明文选楼:百家冠冕何须帝;六代江山只此楼。
  吴刘二公祠:肝胆文章成二妙;死生家国各千秋。
  杏花村杜公祠:杏雨又经春,过客当年此魂断;李唐无寸土,荒村终古以诗名。
  包公祠:两字齐山古;一笑黄河清。自注:“齐山二字,公所书也”
  翠微亭:立马翠微巅,笑我征衣满尘土;归鸿黄菊节,与谁携酒看湖山?
  挽胡君东溪(即胡子正):遗书未订,壶园就荒,后死者责;浦水不波,齐山无恙,先生之风。
  据序言所载,纪伯吕撰联之才得到时人的认可。所附楹联,用词贴切,意象翻新,创意恰到好处,读来舒意顺口。

前段纪良发登载于台湾好报,后段纪良秀整理